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幼儿资料 >

孔子教育学知识点

2023-12-28 14:31:24
中师华图

 一、教育的作用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

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好一个人众多的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老百姓进行教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说,充足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育教化是洽国发展的三大条件,而教育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人性论。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正是基于此,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论语》中,有关“学”的论述众多,这些正是对孔子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作用的最好注脚,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孔子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又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可改变的,甚至承认“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不需教,教育着重于改变和塑造“中人”,这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二、论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即什么人可以和应该接受教育。孔子既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在教育对象上,他自然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类”即类别,汉代马融注:“言人之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事实上,确实如此。孔子的众多学生来自各个国家,甚至有来自被称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公孙龙、秦商等人,且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

“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控制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三、论教育目的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这一论断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重含义: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业优异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官僚制初创时期的社会需要,为后世政治官僚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从政的“君子”,孔子有选择地安排了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文化、言行、忠诚诚信,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体现为教学的主要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具体到教材则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

五、教学方法论

在孔子一生教学授徒过程中,总结、积累了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些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1.学、思、行结合

孔子首先重“学”,学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知由学而得来。他本人就是一个爱学之人。他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并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

但是,孔子反对空学,强调思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多闻阙疑”。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他要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并举,学、思结合。同时,在孔子看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致用,所以,必须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君子也是言行一致、知行合的人由学到思再到行,这是孔子所总结的学习过程,与人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契合,符合客观的认识规律,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活动。

2.启发诱导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他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还要早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为了更好地贯彻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提出要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叩其两端”,通过思考以分析解决问题。他曾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所提出的结合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使学生得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启发教学,在当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一方法在今天,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因材施教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然而,要因材施教,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材”,为此,孔子十分注意了解学生,他不仅“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正因此,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材”才有了确切的把握。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唼”。

正是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有了根本的保障,最典型的一个例

子是在《论语·先进》中: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冋:“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间。”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一件事是否应立即行动,不同学生询问,孔子作出了不同回答,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子路)胆大冒失,所以要约束他。孔子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后,针对学生的具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历史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他提出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均有重要的作用,强调尊师重道;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官僚体制奠定理论基础;他重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存,编订了最早的教育教材;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教育方法理论;他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为人师表的要求,自己也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所有这些,都对后世中国的社会和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